
寻常人家墙上挂的画,大多是山水、花鸟,求个赏心悦目。可古人不同,他们看画,常常能看出画外之音,看出一番人生感慨来。
元代有位大学者,叫揭傒斯。他可不是一般的文人,而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,相当于皇帝的“高级秘书”,参与修撰过《辽史》、《金史》、《宋史》,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。
一个整日与故纸堆和朝堂风云打交道的人,内心世界反而格外细腻。某天,他看到一幅画,画上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鸭子,便提笔写下了一首小诗。
图片
《画鸭》
(元)揭傒斯
春草细还生,春雏养渐成。
茸茸毛色起,应解自呼名。
这首诗初读,简直像一首童谣,充满了天真烂漫的意趣。你看,春风吹过,细嫩的小草又探出了头,一派生机。画里那只春天孵出的小家伙,也一天天被养大了。
短短两句,便是一幅春日里生命成长的温馨图景。没有复杂的辞藻,却把那种万物复苏、生命萌发的喜悦感,描摹得淋漓尽致。
接着,诗人的目光聚焦在这只小鸭身上。“茸茸毛色起”,它那一身嫩黄的绒毛,已经渐渐丰满起来,显露出漂亮的颜色和纹理。这是成长的标志,是生命走向成熟的信号。
最妙的,还是最后一句——“应解自呼名”。这可不是说小鸭子真的会开口说话,叫出自己的名字。这背后,藏着一位长者的欣慰与期许。
揭傒斯身处元代,那是一个许多汉族文人内心充满矛盾的时代。他选择出仕,一生致力于在新的朝廷里传承斯文,修撰前朝历史,正是为了给历史一个“名分”。
这只小鸭子,从一个柔弱的“春雏”,长到“茸茸毛色起”,最终能够“自呼其名”,不正像一个孩子,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,从懵懂无知到渐渐长大,最终有了自己的思想,有了自己的身份,能够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之间吗?
“自呼名”,是一种独立的宣言,是生命瓜熟蒂落的圆满。诗人看着画里的小鸭,心中所想的,或许是自己参与修撰的史书终将告成,或许是自己悉心培养的后辈终将成才。
而对于寻常人来说,这种感觉我们再熟悉不过。含辛茹苦将儿女养大,看着他们羽翼丰满,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,有了属于自己的“名号”。那一刻,心中涌起的,不正是这种“应解自呼名”的欣慰与自豪吗?养育的乐趣,不在于永远的依恋,而在于最终得体的放手与欣赏。
感谢阅读,点赞分享,与君共勉!
推荐阅读:一首写于乱世的无名古诗,道尽了等待的滋味,儿女远行后才懂北宋大儒被人当成“老顽童”,他用一首诗回应,说透了何为真快乐辛弃疾被罢官后写下一首词,道尽了不与小人同流的骨气,读懂了活得通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安全配资门户,网上在线炒股配资,股票杠杆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