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鲜师战士的归国与重归中国的原因
欢迎阅读《史源历史专栏》第3313期。1950年10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出兵抗美援朝之前,已有三支来自东北野战军(四野)的“朝鲜师”参与了朝鲜半岛的统一战争。他们作为朝鲜人民军中的一支精锐力量,不仅为朝鲜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,还曾在战斗中屡次重创美韩联军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由于中国与朝鲜是友好邻邦,加上近代日军的侵略历史,东北地区曾接纳了大量来自朝鲜半岛的避难者,包括朝鲜籍和朝鲜族的军民。这一人群的总数超过200万,成为中国东北不可忽视的力量。从1910年日本强行占领朝鲜半岛开始,到解放战争后期,朝鲜人在中国东北生育后代的数量逐年增加,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的一部分。正因为如此,东北地区的民族政策一直十分宽松,东北解放军在战斗中深得当地人民支持,广泛吸纳了成千上万的朝鲜籍和朝鲜族士兵,这些士兵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,其中两支整编师就是由他们组成。
展开剩余77%朝鲜师回国:一段跨国战斗的历史
1948年,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时,朝鲜半岛虽然已经宣布建国,但南北的统一问题仍然悬而未决。此时,东野中的朝鲜籍战士们充满激情,他们渴望能够回到祖国,参与建设朝鲜。得知此情后,毛主席慷慨回应,批准将两个整师先行派回朝鲜,其他南下的部队经过整编后北上赴朝参战。这不仅是支持朝鲜兄弟的一种政治表达,也彰显了中朝深厚的友谊。为了支持朝鲜的解放事业,这些部队被配发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弹药,并且在经济上没有要求任何回报。
到了1949年,已有超过2万名朝鲜师的官兵离开中国大陆,而剩余的1万余人经过在河南的整编后,也分批前往朝鲜人民军报到。总计有3个师(164师、166师和156师),约4万名战士回到了朝鲜。这些来自中国东北的老兵,经验丰富,战斗力极为强大,他们的加入为新生的朝鲜军队带来了极为宝贵的战斗力。在随后的朝鲜战争中,这些曾在中国战场上摸爬滚打的老兵们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的验证。他们被编入朝鲜人民军的第4、第5和第6师团,迅速在战争初期摧毁了韩国军队,成为了朝鲜人民军的主力。
朝鲜师战士的回归:中国成为了他们的新家
这些从中国回国的朝鲜师官兵,个个英勇善战,凭借着扎实的军事素养和爱国情怀,成为了令人畏惧的力量,连韩国军队也无法与之抗衡。然而,战争结束后,许多朝鲜师的官兵并没有选择长期定居在朝鲜,而是选择了返回中国,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吉林省。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,因为朝鲜师在战争中约有1万余名战士牺牲,按理说,剩下的幸存者应该返回祖国,重新开始新的生活。
其实,这一选择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。首先,朝鲜战争让许多参战的朝鲜师官兵留下了很不好的回忆。回国后,四分之一的战友战死,这样的高死亡率与朝鲜军队高层经验不足、指挥不当直接相关。尤其是在仁川登陆之后,朝鲜人民军的主力遭遇了严重的挫折,许多朝鲜师的战士也在此时受到了极大的损失。此外,由于这些部队并非朝鲜本土的主力,他们常常被派去执行一些不合理的消耗性任务,导致了更多的人员伤亡。而在政治上,这些老兵们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,朝鲜政府将他们视为“延安派”,甚至对他们进行了内部打压。
其次,朝鲜人民军的军风与解放军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。解放军在战术和纪律上极为严谨,而朝鲜军队则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,军官和普通士兵之间的待遇差距非常大。军官享有特殊待遇,普通士兵则常常需要阿谀奉承,稍有不顺便会遭到体罚或开除。这种风气令那些从中国回去的朝鲜师战士们感到非常不适应,甚至产生了强烈的不满。尽管他们回到了祖国,但这种与他们在中国服役时的环境截然不同的氛围,令他们感到格格不入。
亲情与现实的双重影响
最后,许多回国的朝鲜师战士,虽然回到了祖国,但他们在中国已经有了深厚的家庭和社会根基。解放战争时期,中国东北的土改政策为大量朝鲜籍和朝鲜族人提供了土地,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。而且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已经深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。对于这些战士来说,他们在中国的亲属和生活已成为了他们的重要依托。在这种情况下,许多人在朝鲜战争结束后选择返回中国,继续在这里生活并安定下来。甚至在他们去世后,也往往选择将遗体埋葬在中国,而不是回到朝鲜。
因此,尽管当初这些朝鲜师的战士们满怀激情回到朝鲜,但在战后,许多人选择重返中国,这也就不再是令人奇怪的事情了。他们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归属和生活的意义,远离了曾经的战火与政治斗争,最终在中国安度晚年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安全配资门户,网上在线炒股配资,股票杠杆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