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这话听着耳熟吧?可今年秋分刚过,北方降温10℃+,南方一夜入秋,医院骨科和神经内科就忙翻了——门诊量涨了30%,不少人裹着薄外套来就诊,手麻脚僵的、头晕目眩的,一查:血压飙到180,血管里的血栓都快堵到脖子了。
上周热搜上那个68岁的张大爷就是典型。老两口晨练,老太太催他穿秋裤,他梗着脖子说“秋冻养身”,结果在公园遛弯时突然左手抬不起来,说话也含糊了。送医一拍片,颈动脉血栓堵了大半,医生说再晚来半小时,可能就偏瘫了。
图片
可不是吓唬人,临床数据摆在这儿:秋季脑血栓发病率比夏天高40%,尤其降温那几天,急诊室里超六成患者都喊着“没穿够衣服”。但你以为秋冻是“冻得发抖才叫够”?错了!老祖宗说的“冻”,是让身体慢慢适应凉意,可不是硬扛着遭罪。尤其是这3类人,跟风冻着简直是给血管“埋雷”——
第一类:高血压、高血脂的“堵血管专业户”
你以为血管是水管?低温一来,它可比水管娇气多了。血压高的人血管本就像被吹胀的气球,遇冷一收缩,血压“噌”地窜上去,血液黏稠得像粥,血栓在狭窄的血管里一卡,脑梗、心梗说来就来。就像邻居王大叔,平时血压150/90,前天穿单衣出门买菜,回来就说头痛,量血压200/110,差点没缓过来。
第二类:糖尿病患者,冻着=给手脚“雪上加霜”
糖友们的血管早就被高血糖“泡”得脆弱,末梢循环差得像堵了的下水道。秋天一冻,手脚冰凉到发紫是常事,严重的还会生冻疮、烂脚丫。前阵子新闻里那个阿姨,就因为“秋冻”没穿袜子,脚趾头冻得发黑,最后差点截肢——医生说,低温会让本就缺血的微血管彻底堵死,这哪是养身,是玩命啊。
图片
第三类:有中风史或家族遗传的“高危梯队”
别仗着年轻就侥幸,家里有长辈中风过的注意了:你们的血管里可能藏着“遗传隐患”。低温刺激会激活交感神经,血管一痉挛,之前得过的中风很可能“卷土重来”。就像楼下李阿姨,去年秋天硬冻了一周,结果半夜嘴歪了,还好送医及时没留后遗症,现在天一凉就把自己裹成粽子,见人就说“秋冻?命重要!”
那到底该怎么冻才安全?记住这3条“保命准则”:
图片
1. 冻得有分寸:体感温度低于15℃就别硬扛,尤其腰腹和脚踝,宁愿穿薄秋裤,也别让凉风钻空子——这俩部位一凉,血管收缩得最厉害。
2. 冻后会回暖:手脚冰凉时别喝冰饮,赶紧冲杯红糖姜茶,再用40℃温水泡脚10分钟,让血流重新“活”起来。
3. 动着比冻着强:每天踮脚10次、扩胸10次、转腰10次,三组下来浑身发热,比傻站着挨冻强百倍——这可是血管最喜欢的“热身操”。
说到底,秋冻是为了让身体更抗造,不是为了比谁穿得少。就像小区里80岁的周奶奶,人家早晚加件马甲,中午穿薄外套,一天三换衣,照样精神矍铄——她说:“老规矩得活学活用,跟自己身体较劲,那才是真糊涂。”
图片
这个秋天,别再跟风硬冻了。穿得暖一点,动得多一点,血管才能乖乖的,不是吗?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安全配资门户,网上在线炒股配资,股票杠杆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