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片
古人好像总比我们更懂得看月亮。一钩冷月,能照出王昌龄的“一片冰心”,也能映出李太白的“举杯邀明月”。
月光是公平的,它洒向千门万户,也洒向了近两千年前,那个动荡不安的东汉末年。
那是个英雄辈出,也同样是百姓颠沛流离的年代。无数人为了生计、功名,或是躲避战乱,不得不告别家乡,远走他方。
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诞生了一组伟大的诗篇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。它们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,却用最质朴的语言,记录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离愁别绪。
《明月何皎皎》
佚名〔两汉〕
明月何皎皎,照我罗床帏。
忧愁不能寐,揽衣起徘徊。
客行虽云乐,不如早旋归。
出户独彷徨,愁思当告谁!
引领还入房,泪下沾裳衣。
这首诗的开头,没有半点废话。那月光越是明亮皎洁,屋里就越显得空旷冷清。它穿过窗户,静静地照着那华美的丝质床帐。
屋子的主人,却因满腹心事而无法入眠。她索性披上外衣,起身在房中来回踱步。这“徘徊”二字,写尽了内心的焦灼与不安。
诗里的“客行”,指的就是远行在外的游子。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,“客行”绝非我们今日这般轻松惬意的旅行。
它意味着前路的未知与凶险,是刀光剑影,是风餐露宿。所以那句“客行虽云乐,不如早旋归”,是思妇心底最卑微也最真切的呐喊。
她走出屋子,独自在庭院里茫然四顾。夜深人静,连个可以倾诉心事的人都没有。这无边的孤独,比夜色还要浓重。
全诗最传神的一笔,是“引领还入房”。“引领”,就是踮起脚尖,伸长脖子,朝着远方眺望。那条路,是游子离家的路,也是她日夜期盼的归途。
望了许久,路上依旧空空如也。她只能失望地转身回房,再也忍不住的泪水,终于潸然而下,打湿了衣裳。
从披衣徘徊,到出门眺望,再到垂泪回房,短短四十个字,一个生动而令人心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。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字字戳心。
其实,这种牵挂与等待,何曾因岁月而改变。古人等的是远行的游子,我们等的,又何尝不是那个远赴他乡求学、工作的孩子。
从前车马慢,一生只够爱一人。如今飞机高铁快,可我们对子女的思念,却从未缩短一分一毫。
电话里总说“一切都好”,但那句“不如早旋归”,却常常在我们心头萦绕。我们嘴上说着“安心工作”,心里却总盼着他们能常回家看看。
或许,只有当家里那个最活泼的身影,变成了电话那头最熟悉的声音时,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这首诗里,那份跨越千年的、沉甸甸的滋味。
感谢阅读,点赞分享,与君共勉!
推荐阅读:北宋大儒被人当成“老顽童”,他用一首诗回应,说透了何为真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安全配资门户,网上在线炒股配资,股票杠杆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